在保护传承弘扬长江文化中推动曲艺繁荣发展的
实践与思考
文 | 陈世海
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流,与黄河一起并称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长江造就了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的千年文脉,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标志性象征,是涵养社 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要把长江文化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保护好长江文物和文化遗产,深入研究长江文化内涵,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作为“文艺轻骑兵”的曲艺,在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中从未缺席过。长江流域曲艺的传承流变与发展创新,也必须在新时代长江文化的保护传承弘扬中发挥重要作用,以曲艺的力量彰显长江文化的历史内涵和时代价值,在长江文化的建设中推动长江流域曲艺繁荣发展,构建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和谐文化生态。
张家港,这座长江下游南岸的滨江的小城,较早意识到保护、传承、弘扬长江文化资源,对于滋养人文精神、塑造文化品格、打响城市知名度的作用,以“县级市扛起了弘扬长江文化的大旗”的气魄,连续十多年开展长江文化节,为包括传统曲艺在内的地方文艺找到了良好的展示舞台、优质的竞技擂台、宽广的交流平台,发掘了一批好作品、好演员,
也培育出对传统文化充满兴趣与欣赏能力的新生代爱好者,全面激发传统曲艺的内生活力,在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方面做出了小城市的有效探索。
一、在打造长江文化节庆品牌中扛起弘扬长 江文化的大旗
借助长江文化节及各类配套展演、日常推广、评优评先的组合拳,曲艺与张家港人的生活亲密无 间地结合在一起,曲艺也早已成为对外展现张家港文化风貌的金字招牌。保护传承弘扬长江文化已成为社会共识,自今年初,中央正式启动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长江文化内涵的挖掘、长江文化项目的建设也将成为沿线城市竞相发力的前沿课题,在这样的背景下,长江流域各地曲艺能够凭风借力,谋得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一)持续举办长江文化节,推动长江流域文化资源的整合共享
2004 年,本着“流域文明、共商共享”的思路,因江而立、因港而兴的张家港,决定将“长江流域文化资源的整合、共享和利用”理念贯穿于城市文化建设,首次向“共饮一江水”的沿江各省区市发出邀约,一年一度的“长江文化艺术展示周”活动正式启动(2007年更名为“中国(张家港) 长江文化艺术节”)。18年间,张家港市不断健全“共护、共建、共享”的发展机制,以长江文化节为重要抓手,以公益性的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为主线,先后成立国家一级社团“长江文化促进会”和全国首个长江文化博物馆,创新举办“写长江”“画长江”“说长江”“唱长江”“拍长江”“看长江”“游长江”等“长江颂”主题活动,打造了长江流域戏剧艺术节、长江流域民族民间艺术节、长江流域曲艺展演、全国少儿曲艺展演和国际幽默艺术周等分项目载体,以跨区域的文化研讨会、展览、展播、展演以及旅游、文化、经贸推介会等子项目丰富活动内涵,长江文化节成为享誉全国的文化盛典和重要的长江文化符号。“长江流域文化资源的整合、共享和利用”项目荣获第二届文化部创新奖。中国(张家港) 长江文化艺术节被明确为江苏重点培育的三大地方特色文化品牌之一,获评“最具国际影响力节庆”等荣誉。随着长江 文化节庆品牌建设的深入推进,张家港市成功创建成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吴歌之乡、中国宝卷之乡、中国曲艺之乡、中国小戏小品之乡、中国吴地山歌传承保护基地和全国第二个、县域首个中国曲艺名城,带动一大批城乡特色文化团队的发展建设,促进本地节目的精品化,在“五个一工程”奖、“群星奖”、“文华奖”、中国戏剧奖、中国曲艺牡 丹奖等赛事中屡获奖项。
(二)打造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先导示范工程,坚持长江文化的系统保护、活态传承、弘扬利用
长江在中华文明的起源发展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标志性象征,很大程度上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多样性,“江河共济”构建了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建设国家文化公园,旨在激活长江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系统阐发长江文化的精神内涵,深入挖掘长江文化的时代价值,向世界呈现绚烂多彩的中华文明。张家港市作为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核心区”之一,正谋划打造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张家港段先导示范工程,扛起推动长江文化高质量发展的张家港担当。
张家港市长江岸线总长80.4公里,具备了高水平建设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基础条件和独特优势。一是具有得天独厚的文化遗产优势。张家港境内发现10多处新石器时期古文化遗址,其中东山村遗址、黄泗浦遗址先后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东山村遗址作为目前发现的等级最高、保存最完整的崧泽文化遗址,见证了5800年前长江下游的中华文明起源之始;黄泗浦遗址是唐宋时期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长江口区域的重要历史实证,并与鉴真最后一次成功东渡日本密切相关。累计公布六批次非遗代表性项目92个,其中国家级4个、省级11个、苏州市级20个,沙上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入选第三批江苏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二是具有绿色宜居的滨江生态优势。荣获全国首批“联合国人居奖”、首届“中国生态文明奖”,以及“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等荣誉称号,沿江生态持续提升,长江张家港段生态岸线保持在50%以上,张家港湾生态修复项目入选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优秀案例。三是具有独树一帜的城市品牌优势。坚持文明与文化融合催生,形成以“全国文明城市”“长江文化节”为代表,以若干文旅品牌为补充的“2+N”品牌矩阵。张家港市正以高起点科学规划、高标准保护传承、高水平合理开发、高层次打造品牌,强化长江文化节服务功能,努力成为保护传承弘扬长江文化的重要平台、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标志性项目和有国际影响的中华文化传播品牌;创新推出“全民参与”新路径、“流域协同”新经验、“融合发展”新方法,将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张家港段) 建成领先全省全流域的先导段、示范段、样板段。
只有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才能营造出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长江沿线两岸保留着量质俱佳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提供了丰富的政治、文化、历史、社会研究的素材。在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尤其要抓好非遗曲艺类项目的保护与传承。曲艺位列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大门类之一,目前共有145个曲艺项目入选国家级名录,其中来源于江苏省的有苏州评弹、扬州评话、扬州清曲、小热昏、扬州弹词、徐州琴书、南京白局、苏北大鼓,这部分曲种在江苏曲艺百花园中发展最好、影响最大、艺术最成熟。反观项目的命名地或申报地,大多为长江直接流经的地区(包括苏州、扬州、常州、南京等),从侧面也印证了长江沿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质量。
二、在保护传承长江文化中积累推动曲艺发展的经验
这些年,在创新开展长江文化节中通盘考虑全域文化事业发展,张家港取得了一些先行先试的经验,在颂长江、讲长江、唱长江的艺术实践中推动地方曲艺等传统文化艺术迸发出了崭新的生命活力。
(一)以长江非遗保护为契机,拓宽地方曲艺生存空间
张家港以挖掘长江文化为契机,对境内包括曲艺在内的非遗项目开展了卓有成效的保护与传承活动。首先,强化规范管理,推进设立非遗管理机构、开展全市普查摸底、建立分级保护体系等普适性措施。尊重曲艺类非遗的个性特色,成立评弹、小品、宝卷、唱春、故事讲演等5家曲艺艺术生产专业委员会,致力于对境内曲艺艺术进行挖掘、整理、创 作、指导和研究。持续开展非遗保护传承,重点做好前期发掘的9个曲艺类非遗项目的活态化、系统化保护,推进数字化建档保存工作。此外,命名评审公布两批次14家非遗传习所,长春园书场被评定为江苏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曲艺书场。在此基础上,对于具有充分发展活力的优势项目,如苏州评弹,侧重活态传承,用好长江文化节的演艺舞台,推动本地评弹作品与各地文化艺术同台竞技,邀请外地曲艺专家评点本土新创作品,用好全国少儿曲艺展演、国际幽默艺术周等品牌活动,培育一批群众曲艺项目。对于有一定地域界限的曲种,如宣卷、香山小曲等,侧重宣传展示,在长江文化节前后,举办江南庙会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高层论坛、沙上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研讨会等活动,推动曲艺类
非遗项目集中展示与对外宣传。分策实践、多措并举,逐步打开本土曲艺的对外知名度,也借助渐趋完善的非遗项目分层分类保护经验,让地方曲艺在舞台上、大众传媒中、乡土教材里、文化展示活动上获得广阔的生存空间。
(二)以长江文化精神为传承,打破地方曲艺创作边界
长江文明的源头或可追溯到公元前5000年,中国目前约4亿人口生活在长江两岸,人们在长江两岸繁衍发展、生生不息,留下了曲艺创作的丰富素材。此外,长江也见证了党的百年辉煌历程,受长江滋养,百年奋进中萌生、凝练的伟大革命精神,是民族复兴伟力的重要精神源泉。近年来,张家港曲艺人从长江红色文化中汲取养分,创作了不少优
质曲艺作品,既引导受众追忆往昔峥嵘岁月,也为党史学习教育的深入开展提供了良好的地方教材。
2020年度国家艺术基金大型舞台剧和作品创作资助项目原创中篇苏州评弹《血粮》,以渡江战役为背景,讲述了江尾海头的沙洲人民不畏艰险,不怕牺牲,为人民解放军顺利解放双山岛提供援助的故事。该书目分为《护粮》《逼粮》《保粮》三回,用苏州评弹的形式,将一个个惊心动魄的故事刻画得扣人心弦、感人肺腑。新创中篇苏州评弹《暗战双 山岛》描绘的也是革命战争期间的难忘历史,双山岛是张家港市西北长江水域中的一处岛屿,是渡江战役的最东端,如今被誉为“长江慢岛、沙上绿洲”的度假胜地,却在革命战争年代孕育了英勇无畏、刚强血性的长江儿女,在此打响了解放苏州的第一枪。《暗战双山岛》运用评弹艺术的形式,讲述当地百姓在中共沙洲工委领导下,与国民党双山岛守军巧妙周旋、隐秘战斗,利用水上交通站向解放军智送敌军江防图,为夺取双山岛战略要冲,为百万雄师扫除渡江障碍的传奇故事。人们往往强调苏州评弹温婉细腻的艺术特征,追捧其典雅、优雅、儒雅的表现样式,但从创作实践来看,结合长江儿女的红色历史,用评弹来表现金戈铁马的战争场面与可歌可泣的牺牲情节,完成了张家港评弹艺术的一次自我突破,打破了创作边界的桎梏,通过精巧的艺术编排、精湛的舞台演绎,获得了不错的演出效果。
(三)以长江文化庆典为舞台,保持地方曲艺社会热度
多年来,长江文化节以“艺术的盛会、人民的节日”为内在追求,始终坚持群众团队的培育与优化工作,本土优秀群众团体与外地专业团队一起,成为长江流域民族民间文艺、长江流域戏剧艺术节精品折子戏、长江流域与全国曲艺精品曲目下镇村、进社区巡演的主力军,坚持群众编、群众演、群众看。与专业团队的互动交流,带动了全市一大批城 乡特色文化团队的发展壮大。全市800多支群众文艺团队中,不少是涉及评弹、唱春、小品等曲艺门类的艺术团队,曲艺票友的艺术修养、演出技术不断提升,群众团队创作的曲艺精品在“群星奖”、江苏省“五星工程奖”、江苏省文艺大奖等赛事中屡获奖项,也带动着基层地方曲艺文化的繁荣。
长江文化节庆不仅带来了有形舞台的繁荣,也促使张家港文化工作者较早认识到网络媒体在推动文艺作品“聚变式”传播方面的作用,早在2015年 就使用“无线张家港”手机APP,开创长江文化节期间曲艺活动全程直播新局面,推动曲艺走进千家万户。2021年,长江文化节闭幕式在“学习强国”、文旅中国、新浪微博、今日张家港等客户端和五彩沙洲微信公众号同步直播。在长江文化节的带动下,结合文化遗产日、“我们的节日”等主题,鼓励当地群众自办曲艺活动,积极运用广播电视和互联网新媒体,全方位对本土曲艺文化进行宣传推广,推动地方曲艺持续保持热度不减,让张家港中国曲艺名城的金字招牌熠熠生辉。
三、在弘扬长江文化中彰显曲艺新时代的生命活力
结合张家港先行先试经验与长江流域曲艺发展面临的实际问题,在推动长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方面,必须探索出一条有复制推广价值的独特路径,不断提升长江流域曲艺的艺术价值、传播能力、发展后劲,切实彰显新时代长江流域的蓬勃生机。
(一)以守正创新为动力强化曲艺的人民性
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 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立场,也是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的动力所在。曲艺源远流长,创新始终是引领其发展的第一动力,人民性始终是其迭代升级的源头活水。在新时代推动曲艺繁荣发展,必须乘着保护传承弘扬长江文化的东风,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努力实现曲艺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刻画历史中的长江传奇。长江两岸的历史已经延续了数千年,从三皇五帝时期的抗洪治水,到东汉末年的三国争霸,再到清末太平天国运动,这些影响重大的历史事件,都在曲艺作品中得到演绎,如评书《大禹治水》、四川扬琴《赤壁之战》、南京白
局《义民册》等。与长江流域辉煌的古代历史交相辉映的,还有两岸熠熠生辉的红色记忆。2021年,恰逢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仅从新闻报道中就可以发现,长江沿线11个省区市中,重庆、江西、安徽等地都推出了当地党史教材,例如安徽省修订再版的《红色安徽》、江西省出版“永恒的力量”丛书(《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这些淹没在历史中的红色经典与英雄传奇都能够为曲艺创作
贡献素材。长江沿线各地可以结合地域特色,挖掘并用好红色资源,编创红色曲目,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讲好党史故事, 传承红色基因。
描摹当代的长江故事。古人讲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无论是诗文还是曲艺,只有观照现实、反映现实,才能与社会发展始终同步、与群众需求紧密相连,做到说新唱新。例如,随着长江经济带建设的纵深推进,“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已经成为高度共识,有的地方创造了曲艺联唱曲目《长江两岸起宏图》、曲艺说唱《建功大保护谱写新华章》等作品,讴歌了长江两岸的发展变化,赞美了建设者们的辛勤付出。2016年至2020年,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多次在重庆、湖北武汉、江苏南京召开,为长江经济带建设把脉定向,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曲艺工作者要围绕长江经济带建设,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促进共同富裕等时代主题,综合运用弹词、评话、快板、琴书等群众 接受程度高、市场传播力强、地方特色浓郁的曲种,创造更多展现沿线群众生活理想、生活状态的当代作品,讲述长江沿线儿女为美好生活而奋斗的姿 态。今年九月,(张家港)长江文化节举办的“长江颂”全国优秀曲艺节目展演系列活动暨第二届全国原创曲艺小品优秀节目创作研讨会、曲艺创作表演编导培训班,无疑可为长江流域乃至全国的曲艺工作者讲好“长江故事”搭建起创演平台。
重构想象中的长江曲韵。艺术是人们对于世界的想象,无论是庙堂文学,还是包括戏曲、曲艺在内的民间文艺,都构成了人们想象长江的方式。仅以江苏为例,新中国成立后,流传在江苏境内的传统曲(书)目约500本,涉及曲种57类。其中,既有本地原创作品,也有从外地曲种、戏曲中移植而来,但无论如何,从这些充满市井审美与地方趣味的虚构作品中,都能拼凑出当时长江中下游地区群众真实的文化生活。例如,评话《七侠五义》《飞砣传》,弹词《三笑》《珍珠塔》、道情《义妖传》、清曲《乡里亲家母》、琴书《王天保下苏州》等,或以长江沿线地区为说唱舞台,或直接描绘长江儿女飒爽英姿。“诗比历史更真实”,这些虚构性作品演绎了历代曲艺人心目中的理想世界与美好品德,也为当代曲艺人“旧瓶装新酒”重新演绎,引导当代受众理解长江精神提供了绝佳素材。要在尊重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运用艺术的手法提升作品的思想立意,通过优化唱腔音乐的设计编排和伴奏乐器的配合运用,综合考虑传统美学与当代审美,在形式与内容的契合中做到形神兼备,让当代的曲韵与远古的回响交相呼应。
(二)以“搭船出海”为手段提升曲艺的传播力
经过千百年的沉淀,传统曲艺在孜孜不倦的创新中谋求发展之路,不仅是作品本身的推陈出新,在传播方式上也始终紧跟时代潮流,实现表演空间的革故鼎新。曲艺是一种语言艺术,仅凭一人一乐器就可以撂地演出,是极富灵巧便捷性的“文艺轻骑兵”,使其更便于“借船出海”“借势登高”,在新环境新变化中找到栖身之地,也能够通过与外界环境的不断磨合适应,催生出新的发展样态。从唐代俳句百戏、宋代勾栏瓦舍,到明清茶社剧院、民国电台播演,再到新中国成立后广播评书和电视书场,曲艺在保留本真属性的前提下,对演出形式不断进行微调, 以适应时代发展。
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按功能定位分为管控保护区、主题展示区、文旅融合区和传统利用区四大区域,全面实施保护传承、研究发掘、环境配套、文旅融合、数字再现、教育培训六大基础工程,长江文化的保护、传承、弘扬之途,正从单纯的平面、静态、有形地保护利用向点线面结合、动静结合、有形无形相辅相成的方向发展,这就促使我们应当从“有形”“无形”两个维度思考曲艺的借力法门。
“有形”方面,做好嵌入与融合的文章。打造一批具有影响力的长江流域曲艺文化展示载体和传播平台,如加快建设完成张家港市的国际说唱艺术馆等,加强国际说唱艺术交流互鉴,讲好长江流域曲艺故事。而在未来长江文化主题公园、长江文化主题博览馆等类似文旅场馆的建设中,曲艺应当作为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在嵌入静态陈设的基础上,借鉴兄弟艺术的成熟经验,创作或者改编出一些契合游览路线、符合游客心态,能在较短时间内最大化呈现曲种亮点、凝聚地方特色的作品,在特色公园、名城名镇、风景园林的实景演出中提升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艺术魅力。这方面的成功经验,远的有2004年创作的中国首部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已成为舞蹈艺术与地方文旅项目相得益彰、相互推动的典范 ;近的有 2021年推出的苏州拙政园夜游项目“拙政问雅”,昆曲《牡丹亭》在水 乡园林的实景中缓缓上演,让游客在体验“园林中 的戏曲”与“戏曲中的园林”中感悟传统之美,都可 以为曲艺人提供不错的参考。
“无形”方面,搭载科技与爱好的东风。网络自媒体的发展丰富了长江文化的宣传展示平台,也为曲艺在更深层次打破地域局限,在更大范围拓宽受众群体提供了契机。随着实践的丰富,曲艺人不断加强对各类媒体平台的媒体特性、传播规律和用户特征的研究,结合曲种特点、表现形式,选择合适的传播平台,推动曲艺足不出户、走近大众。近年来,科技工作者与文化研究者正在积极探索虚拟现实技术在传统文化保护中的运用,目前较多运用于古代建筑、绘画、雕塑乃至古城重构的体验活动中。亦可尝试将其运用到长江文旅项目的开发中,文化旅游的目的是使旅游者能够深度体验文化魅力、实现文化的传播与发展。文化展示不单只有静态的物体、动态的视频,更多的是通过演绎、语言、风俗等深层次的体验来体现,虚拟现实技术的介入是对文化旅游发展的促进①。借助虚拟现实技术,坚持以体验为中心,将曲艺历史、曲种故事、曲艺表演等融入长江体验项目设计中,在互动过程中走入虚拟场馆酒肆,理解曲艺前世今生,入座听曲打赏,感悟古人生活情调,满足用户仿真游览体验的同时彰显 传统曲艺之美, 扩大地方曲艺的影响力。
(三)以系统保护为基础留住曲艺的“活化石”
在开展长江文化传承保护、建设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进程中,必然绕不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已经走过数十个年头,随着工作的深入,“整体性保护”的理念逐渐为人们所认可。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其形态的特殊性,需要借助个体、群体和固态的物质机体为载体,才能得到有效的呈现、传承和延续。所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能只孤立地保护、传承其项目或物质载体本身,还需要把与其相关的各方面联系起来进行整体、全面保护。不同区域的文化土壤形成和滋养了不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②。江苏在推进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过程中,也将系统性、整体性保护列入工作要求,明确“系统保护、延续传统风貌,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统筹做好文化遗产保护、名城名镇保护修复、生态环境保护治理,绘就山水人城和谐相融的美丽画卷。”系统性保护或者说整体性非遗保护策略,对于长江沿线的曲种, 特别是传承成效不明显、市场前景不足的“弱势”曲种而言,将是一个重要的利好消息。江苏虽然作为曲艺大省,但苏州滩簧、苏州什锦书、溧阳三跳、盐城大唱等曲种已经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很多曲种基本上也只在政府主导的汇报演出中亮相,接着就继续归于沉寂。必须承认,这样的现实并非所有曲种都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能满足群众当前的审美需求,达到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条件,但任何曲种的消亡都将是地方文化发展中的遗憾。为了更加有效地保护“弱势”曲艺,可以拓展整体性保护理念,通过建设长江流域非遗文化生态保护区,将其纳入区域文化生态的整体规划中,借力各地政策扶持措施、调动专业人才力量,在对保护区内各类民族民间艺术整体调研、科学记录、助力传承中做好濒危曲种的保护、抢救和传承发展工作。例如,运用数字化多媒体等方式进行全面真实记录,予以资金鼓励民间艺人传承技艺,做好媒体宣传并引入中小学地方乡土教材等,在长江流域非遗文化生态保护区等整体性保护工作的同时,支撑实现长江流域曲艺艺术整体的系统保护、活态传承和合理利用。
全国和长江流域曲艺界要以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长江文化为主线,系统梳理长江流域曲艺的传承流变,着力推进长江流域曲艺的发展创新,在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融入曲艺元素、编排曲艺项目,以曲艺的力量讲好长江故事,为赋予长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方式体现曲艺担当、作出曲艺贡献。
注释:
①卿小英、张楠:《虚拟现实技术在隋唐洛阳城文化体验中的应用研究》,《创意设计源》,2019年6月。
②李胜杰:《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研究综述》,《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12月。
(作者:国际说唱艺术联盟副秘书长、长江文化促进会原会长)